BTC、BCH、BSV差別比較,5分鐘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種比特幣
BTC、BCH、BSV差別比較
5分鐘了解為什麼有這麼多種比特幣
簡介
比特幣曾經歷過多次分叉,產生出不同的鏈,那什麼是分叉?為什麼要產生出另外一條鏈?以下將用五分鐘時間詳細說明給你聽。
在解釋比特幣的差別之前,先要了解何謂最長鏈與軟硬分叉,就是因為分叉造成不同的比特幣,而最長鏈的規則是比特幣、大多數區塊鏈所遵循的規則。
==>閱讀更多:
最長鏈
節點是負責驗證大家的帳本內容,也就是區塊鏈上的區塊,由於世界各地的速度與軟硬體設備不同,會導致各個節點收到的訊息不一,產生不同長度的區塊。
最長鏈意味著在同一的時間點時,擁有最多區塊的節點稱為最長鏈。此時,全世界的節點都會以此節點為榜樣,更新自有區塊的長度直到與該節點等長。
若在同一個時間點時,有兩個同樣是最多區塊的節點,則最快接上下一個區塊的節點為最長鏈,另外一個節點的區塊則會被取消,這也是為什麼在比特幣鏈上做交易時,要等待六個區塊,機率會降低近乎於0,避免被他鏈給超越。
軟硬分叉
軟硬分叉為節點更新,而造成節點之間的相容問題。節點跟電腦一樣,需要更新而有不同版本,軟分叉為新舊版本互相認同,傳送區塊資訊;而硬分叉則是新版本無法傳送資料給舊版本,舊版本卻可以傳送給新版本,在這樣的情況下,新版本的節點可以接收新舊版本,最長鏈就會是新節點,而舊版本的節點則無法接收新版本節點的區塊,永遠無法成為最長鏈;也就無法挖礦賺錢。
大部分區塊鏈都會軟分叉,可藉此提升效率與修改問題等,然而硬分叉通常會攸關到鏈的規則,且更新需要花費大量資源成本甚至是資金,所以才會造成反彈。
BTC
為創始比特幣的區塊鏈,第一個區塊成為創世區塊,在2009年1月3日創建,規定每產生出一個區塊可以獲得50BTC的獎勵,直到產生超過21萬個區塊,系統獎勵將減半,目前約為每十分鐘產生一個區塊,BTC總量為2100萬顆,根據目前產生區塊的速度,約在2140年會幾乎挖完所有BTC。
BCH
BCH,中文為比特幣現金,在區塊高度為#478558時(2017年8月1日),進行硬分叉。
當時以中國比特幣挖礦機公司(Bitmain)為主、部分挖礦公司與人士認為比特幣原有的區塊大小太小(1MB),無法進行多元商業應用,因此希望能擴大每個區塊的容量,預計在六個月內增加到2MB,2018年五月又調整到32MB。
然而在三月多後,又進行硬分叉,分別是原鏈(BCC)、新鏈(BCH),之後便一直以BCH為主,直到2019年中,BCC才因為大量礦工投入,重新復活。
BSV
BSV,中文稱為比特幣黃金,在區塊高度為#491407時(2017年10月24日),產生硬分叉。這次的分叉是從BCH進行硬分叉,分別是BCHABC(BCH),BCHSV(BSV)。
原因主要是礦工之間一直爭論是否回復至原來比特幣的模式。結果,BCHABC(BCH)維持比特幣現金之設計,而BCHSV(BSV)則轉回原來比特幣的設計。此次硬分叉的創建者之所以希望恢復採礦功能,是因為他們認為採礦在方面已變得過於專業化:所需的設備和硬件,避免被ASIC挖礦機所壟斷,回復原生比特幣的GPU挖礦方式。
硬分叉過後,開發團隊馬上釋出十萬顆BTG,95%放入基金用來來發展與資助比特幣黃金的區塊鏈。比特幣黃金遵循比特幣的許多原理,但在POW的算法卻稍有不同。而在2018年,BSV的用戶壟斷超過50%算力,藉此引發雙重支付,交易所也因此損失一千八百萬美元。
結論 比特幣曾經歷了許多分叉,分叉也存在著公司之間的競爭,或是追求的目的是否與中本聰當初設計的想法有所出入,但卻不影響比特幣在區塊鏈世界的地位,原生鏈BTC市值超過2100億美元,而BCH也是市值前十大的加密貨幣就足夠撼動區塊鏈的世界,也因為比特幣造成人們蜂擁而入,開啟了區塊鏈世界的大門。